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独立游戏 > >> 正文

再捐1000万元!这颗“星”以她为名

时间:2023-07-10 17:55:20 来源:新民晚报

今天

“樊锦诗星”命名仪式

在敦煌研究院举行


(资料图)

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(IAU)

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

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

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

命名为“樊锦诗星”

会上,樊锦诗还向敦煌研究院

捐赠1000万元设立樊锦诗基金

用于推动敦煌石窟

保护、研究、弘扬事业发展

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

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

“381323”可解读为:

38年出生的江南女子

1辈子用心守护敦煌石窟

继常书鸿,段文杰之后

担任敦煌研究院第3任院长

横跨自然与人文科学2大领域

在文化遗产保护、研究、弘扬

3个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

“樊锦诗星”绕太阳一周需5.66年,平均速度为每日141万公里。根据观测,“樊锦诗星”到地球的距离最远可达7.27亿公里,最近时只有2.24亿公里。

今年5月4日

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

樊锦诗向北大捐款一千万人民币

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

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

在捐赠仪式现场,她说

“今天我捐赠的这点捐款,

是我应该做的贡献。”

一生择一事,心归处是敦煌

1962年,北大考古专业的樊锦诗

来到敦煌实习

她至今记得与敦煌初见时的情景

“看一个窟就说好啊,再看一个还是好啊

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

但就是震撼,激动”

1962年秋,宿白、常书鸿、李承仙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学生(樊锦诗:左三)在莫高窟大牌坊前合影

沙漠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

恶劣的生活条件

让长于上海的樊锦诗难以适应

“没有电灯,没有自来水

房子是泥做的

天花板上时不时掉下一只老鼠,真是吓坏了”

然而,毕业后她依旧不顾家人的反对

服从国家分配

也为了自己保护文化遗产的梦想

千里迢迢来到敦煌莫高窟

1964年,樊锦诗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。

1974年,樊锦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

扎根戈壁

投身祖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初心

从此更加坚定

1998年,年近60岁的樊锦诗

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

1994年3月10日,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(右二)向青年同志介绍石窟艺术。(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/摄)

眼看着壁画和塑像一天天变化

樊锦诗很着急

“莫高窟是人类的无价之宝

万一有闪失,我们就是罪人”

2000年前后,随着计算机在中国普及

樊锦诗产生了大胆的构想

要为每一个洞窟、每一幅壁画

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

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留莫高窟的“容颜”

尽管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大

但樊锦诗做事只有一个标准

只要对保护莫高窟有好处

克服万难也要上

“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,我们就偷不得懒

不能让莫高窟有半点闪失”

2006年,敦煌研究院成立数字研究中心

用七年时间拍摄10万张照片

完成了27个洞窟的数字化

图为数字化采集后展示的精彩的洞窟内景。(中新网记者 杨艳敏/摄)

精美的塑像触手可及,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,细节纤毫毕现。(中新网记者 杨艳敏/摄)

2014年8月

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投入使用

2016年4月,“数字敦煌”上线

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莫高窟清晰全景

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

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

她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

樊锦诗曾说

“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

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”

为了兑现这个诺言

她用满头华发

换来了敦煌的“容颜永驻”

一生择一事,心归处是敦煌

向樊锦诗致敬!

来源:中国妇女报

编辑:李争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大众游戏网版权所有  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